华西医院纪委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保障赈灾物资落实到位

⋯⋯则《新论》所云见体或证体之谓也。

许多专门名词今略而不谈。见体亦称证体,证体是哲学的归结和总要。

华西医院纪委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保障赈灾物资落实到位

体认表示能觉对于所觉的识见,但这不是主体和对象的对待关系,而是能觉与所觉合二为一,化对待为融合。一切物皆本体之流行也。进入 陈来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熊十力 见体论 。(同上,第205页) 即用见体就是在现象上识体,主宰即是灵明,灵明即是主宰,这就是体用不二,可见这里也说的是宇宙论的体用论。(同上,第207页) 这里也强调证会是通内外、物我,浑然为一的境界,这种境界不仅能证会本体,亦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宇宙的底蕴。

无着世亲之学显然有此失,何可与吾孔氏《大易》比论。量智推度时,则以本体为所度之境,如度外在的物事然。既济卦中的歌辞是:东邻杀牛,不如西邻之禴,实受其福。

十、本书的体例 前面谈到,《易经》有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两个方面。即不然,这节诗歌就出于他的写作。(渐六四) 鸿渐于陵,妇三岁不孕,终莫之胜。卦名实际上是诗题,前文已有论述。

——修订本注 [⑩] 以上所言《系辞传》中所谓系辞之辞的三种意义,其实一以贯之,而表现出语义演变的系列:最初仅指引文,尤指所引古歌、亦即象辞。显然,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。

华西医院纪委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保障赈灾物资落实到位

(3)系辞焉,以断其吉凶。大概称繇或爻的意思发展经过三个阶段:起初仅指所引的歌谣,后来扩展到指引有歌谣的整个爻辞,最后又扩展到不仅指爻辞,而且指爻符。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,也是古音学家公认可以谐韵的,如之微合韵、阳蒸合韵等。这种体例与《易经》的是完全一致的:第三十三签相当于《易经》的爻题,上上大吉相当于占辞,王熙凤衣锦还乡相当于《易经》的史记(王熙凤是古人名),两诗相当于古歌(由于《红楼梦》是虚构的小说,其诗不是引用的,而是曹雪芹所杜撰的)。

不见于《诗经》,而见于《荀子·正名》。六三:咸其股,执其随。但也需注意,注释者有时为迁就其象数、义理,往往不惜曲解诗歌文字原意,致使旧注中纯粹的文字训诂也不尽可信。例如《彖传》:颐中有物曰噬嗑。

蜂采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‘行人至,音信迟。古人的标点符号极其简陋,况且《周易》时代恐怕根本尚未发明任何标点符号。

华西医院纪委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保障赈灾物资落实到位

——修订本注 [12]《易经》当中,一爻之内,古歌内容的吉凶与占辞判断的吉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。但是只要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,古歌就呈现出来: 习坎:有孚维心,亨,行有尚。

既然两者相通,那么如果筮辞都是《周易》作者所作,而用韵文,则卜辞也应该有韵。他把短歌分为四类,各举例证如下: (1)采用赋的手法的短歌: 《中孚·六三》:得敌,或鼓或罢(疲),或泣或歌。(第61页)从本书的研究结果看,《周易》正是直接采用民歌的语句的。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:(1)《系辞传》:爻也者,效天下之动也。这也反映了生产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决定关系,不难理解。例如《左传》僖公四年,卜人对晋献公讲:筮短龟长,不如从长。

其所以称为爻,原因不明。将《易经》古歌的句式与《诗经》的加以对比,可以看出诗歌句式发展的轨迹。

然而,一旦我们放弃习焉不察的传统见解,而把用韵的地方看做作《易》者所引用的古歌,无韵的地方是他所作的占断,问题就很简单了: 《讼》九二:不克讼,归而逋。上六:系用徽纆,置于丛棘,三岁不得。

这与《周易》的韵系,在时代上相去太远。这种古老文献,便是殷周歌谣。

这里,立象、设卦当然是指符号系统。这些诗题的命名方式,与《诗经》是完全一致的: (1)摘自古歌的文字 这是《易经》古歌最常见的情况,也是《诗经》最常见的情况。七八七六七六,即《未济》。《国语·鲁语》:昔正考父校商之名《颂》十二篇于周太师,以《那》为首。

据徐中舒《甲骨文字典》六字条,六乃庐之古字,此字上部实为宀形,下部为两支柱,象两壁架有一极两宇之棚舍正视形,此为田野中临时寄居之处,其结构简易,暴露于野,即古之所谓庐。2.赋诗言志的传统 作为引经据典传统的一个方面,就是赋诗言志的传统。

为什么《周易》要引用歌谣而卜辞不引用?这大概是技术方面的原因。如果我们说《周易》中的短歌是《诗经》民歌的前驱,似乎也接近事实。

所以如此不同者,但物有万象,人有万事。其实,爻是繇的假借字,《左传》《国语》均称爻辞为繇。

徐中舒《甲骨文字典》:爻字形象交午之×[五]重迭相积之形。例如《易·中孚》,中即内心,孚即诚信。而断章取义则正是古来有诗为证的一个基本特征,甚至可以说是一条原则,人们习焉不察。考释占辞不是为了宣扬迷信,而是为了证明它不是古歌或史记,因此并不讨论象数问题,而且在探求义理时,凡语涉玄虚,均不以为然。

孔颖达曾提出:《周易》古经本来即名《周易》。而对《易经》古歌,两派都不言及。

且以《解》卦为例: 初六:无咎。但这种传统在后世的占筮之书中却发扬光大了,使我们能以今证古。

这套诗学范畴也有助于理解《易经》古歌。打破卦辞与爻辞、爻辞与爻辞之间的界限,还能使我们发现新的韵字,就一爻来看是不谐韵的,但是从全卦来看却是音韵和谐的。

相关推荐